投资人怎么找_投资人激辩"科技与医疗":投生物医药比较耗钱

热门资讯  点击:   2018-05-30

  2016年7月12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私募投资联合会共同举办、投中信息协办的“2016徐州现代产业发布会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路演活动”隆重举行。

  在主题为“科技与医疗的完美融合”专场论坛上,恩华药业董事长孙彭生、万邦医药总经理吴世斌、弘晖资本合伙人余同乐、创丰资本合伙人张可、老鹰基金投资合伙人樊优先、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靖龙、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宏作为嘉宾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本场论坛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吴智勇主持。

  以下为“科技与医疗的完美融合”专场论坛实录,根据速记整理:

  吴智勇:时间关系,我们尽量争取加快速度,给大家更多的关于投资、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干货。我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控制节奏,能够让各位嘉宾分享他们心目中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和干货。

  因为在场上的嘉宾比较多,好多人可能也不认识,我想每个人花1-2分钟的时间,简短的介绍一下自己机构的背景。

  余同乐:大家好,我是余同乐,弘晖资本的合伙人。我们现在管理了大概3只基金,分为美元和人民币,资金总额在45亿元人民币左右。我们公司成立2年多,只关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团队成员都是来自医疗行业,3个合伙人分别来自于鼎晖、软银以及复星医药。

  吴智勇:弘晖是一支大基金,专门投医疗健康产业,如果大家有找投资、搞创业的瞄准他肯定没错。接下来张总您介绍一下创丰资本。

  张可:张可:大家好,我是创丰资本的张可。创丰资本现在的管理规模在50亿上下。创丰是3个投资方向:一个是医疗健康,一个是文化创意,第三块是节能环保。我本人是管理创丰资本投医疗健康这块,创丰现在医疗健康的投资策略是偏早期,准确的讲是VC的早期,而且我们更关注的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医疗板块的资金规模在5亿上下。

  樊优先:我就在琢磨50亿投早期,你花的完吗? 花不完我们一起花(笑) 大家好,我是老鹰基金的樊优先,前两位可以说是老前辈了,我就不说我们的体量了,老鹰基金专注早期投资,A轮,B轮偶尔也有投,主要就是投我们自己天使轮一直上来,甚至到IPO之前的阶段跟投都会有。我们基金创始人刘小鹰是香港上市公司实业家出身,也曾上过500财富榜,我们也有家族母基金投美国和国内一些天使基金做LP和投资合伙人。基金成立5年来投了100多个早期项目,基本上每个赛道都有,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板块。基金GP都是实业家,有二十年的电信行业经验的,也有体育的前世界冠军,成功企业家,我本人主要是做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黑科技,我之前也在戴尔和爱立信几个国家和中国都做了20年,最近还帮国内去年底上市的小i机器人搭建硬件机器人事业部,医疗方面我接触相对比较少,所以还要向各位前辈好好学习。我们主要投早期项目,不跟你们比体量,我们比回报率,医疗方面我们也投了好几个,专注慢病管理的北信得实(831420),专注心电监测的中卫莱康,专注医疗大数据的健和九州,专注儿科的元宝医疗,专注术后康复的三爱博大,专注保健的美国安道科技(Andorra),还有个癌变大数据方面的万康源基因,1年10倍。升值倍数方面,我们投的还有种子期发现投入并一路走到行业老大上市的,专注原生态视频广告技术,3年半时间200倍。体育大健康方面,我们布局更早,至今手上有十几个体育+互联网项目,包括全明星冰场、黑鸟单车、山脉户外、户外星球、来跑吧、足球控、滑雪族、飞鹰五洲、炫轮、来斗牛和惜台湾单车。

  吴智勇:比倍数绝对是我们早期基金的强项。

  樊优先:创始初期的可以先找我们,等你们成长的体量比较大,再去找他们,谢谢大家。

  刘靖龙:大家好,我是刘靖龙,来自仙瞳资本。仙瞳资本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专注在生命科技领域,就是大家说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科技。2010年,仙瞳资本预测并确定了精准医疗这一块作为医疗投资风口,现在已成为产业领头羊。仙瞳资本是由一群科学家、产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一个团队,在美国、加拿大也有分公司,仙瞳资本是一个有全球眼光的、专业的看重技术的投资公司,谢谢大家。

  吴智勇:仙瞳资本投什么阶段的,单个项目投多少金额,投人民币还是美元呢?

  刘靖龙:仙瞳投资主要是在早期,包括A轮以及PE前投资,也做一些一些研究方面的投资。我们投资的金额--器械项目可能没有那么费钱,但是生物医药是比较耗钱的,一个项目的投入从几百万到上亿。不同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它的资金量。人民币和美元都有。

  张宏:大家好,非常容幸跟大家见面,我刚才有感慨,把我安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与前面几位所在的投资机构相比,基石资本已有16年历史,现在管理的基金规模大概300亿。在这16年里面,我们先后管理了将近20轮基金,投了90多个项目,现在有1/3多的项目已经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实现了退出,而且回报还是比较好的。在医疗领域,实际上从基石资本成立之初就开始布局,前期主要是投资药品生产企业,像嘉林药业、康恩贝,还有开封药业、上周刚刚过会的凯莱英等,基石资本的理念是要做投资产业链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生产者,所以我们从药品生产这个源头开始,一直沿着产业链延伸,现在在医疗器械、检测、药品物流、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这些领域都有布局,也都有相应的项目产生,像检测行业的新产业,还有互联网医疗方面的就医160现在都是在新三板上比较优秀的经典项目。这是我大概的介绍。从我们机构的特点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都在前面,那我们可能会从A和B轮开始投资。

  吴智勇:你是最后的接盘侠。

  张宏:我们其实也有VC基金,但是对于医药领域天使阶段的项目我们比较慎重,这是由我们管理基金对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决定的,所以各位投资的天使项目欢迎介绍给我们。

  吴智勇:再简单介绍一下丰厚资本,我是做早期投资的,丰厚资本成立3年,有4位合伙创始人,一个是我;一个是盛大集团的总裁,陈天桥的副手;还有一个是岳涛,巨人网络的创始人;还有一位叫杨首斌,他是一大堆头衔,中国青年天使会秘书长及其他很多的社会头衔。我们4个人一起创办了丰厚资本,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早期、创新。最开始的时候你要拿第一笔钱,第二笔钱的时候找我们,我们投下去扶持大了找这些接盘侠继续接盘,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关系都很好,我们的项目都是把过关的,所以他们蛮喜欢。这里简单讲就是对丰厚的介绍。

  接下来我想在座的各位对台上的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所了解了,今天我也准备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我自己的困惑,也有跟大家讨论完之后准备的一些问题。首先我想问问从投资这边开始,因为现在投资圈大家都说是冬天来了,我自己的感觉也确实是冬天来了,甚至觉得冬天还没有结束,还会有加重冬天的感觉,现在在这种环境下,投资人你们觉得在整个大行业当中哪个细分领域你们会比较着重关注?哪个细分领域你们觉得比较有机会?我想这一点请大家跟在座的分享一下,请余总来回答一下,其他人可以补充。

  余同乐:刚才我确实没有讲我们基金投资的方向,我把我们基金的投资方向一说后面大家都羡慕嫉妒恨,全部都是早期的,最后一位是坐镇晚期的,我要说一下,弘晖资本从天使轮一直到晚期的IPO,包括上市以后的定增,我们都做。不光是都做,而且没有一个是只有一个单独项目的,所有阶段至少有两个项目。

  吴智勇:你们团队整个有多少人?

  余同乐:21个人。

  吴智勇:全产业链都做?这是因为你们做的很专。

  余同乐:因为我们把我们的投资方向只限定在医疗健康这个领域,其他领域我们目前是放弃,不去看的,这样我觉得我们能够做的更加专业。我们团队有从医院出来的,也有从产业出来、做了几十年生产管理的,所以我们知道企业每一步需要什么,我们会坚定的站在他们后面帮助。另外一个就是有早期、很早期的,中期的,我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我们可以在项目上互相了解。

  接下来讲机会。我们全部做是因为发现早、中、晚期机会都在,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存在投资机会,包括你帮助企业同时获得利益。我们把健康产业再细分一下,大概把它看成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产品的工艺方面,药和器械,它是工艺产品的类型;另外一个就是服务,不管是医院也好,诊所也好,或者现在的物联网医疗等等。在我们的案例里面,器械跟生物医疗大概是37%和23%,服务类大概是40%,医药器械比服务上要多一点。但是从资金上来讲,医药投资占了整个投资额的60%,区别就是医疗服务需要时间比较长,要比较扎实,医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它需要积淀,需要各种方面的支持,以及政府的监管。它需要一个相对长时间,资金量相对大。从产品领域来讲,特别是最近这五、六年,医疗器械新的技术、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材料,是引领着技术往前发展,在这些方面我认为是更加有投资机会。在药的方面也是,我们对基因、分子层面或者更小层面的了解,使得医药的发展也是非常长足,以前是化药,现在大部分都慢慢开始向生物制药跟生物治疗这些领域发展,或者说更接近于个性化的治疗,宽泛一点讲,机会存在于各个方面,然后主要是科技领先,服务为辅助。

  吴智勇:这个听上去跟我以为的答案有差异,我以为余总会挑出几个细分领域,但是给我的答案是都有机会,其他投资人是不是也这样认同?要不张总您再补充一下,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张可:在论坛中,大家观点有些冲突才更有意思,那我所表达的观点会跟余总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我第一句话是说,相比医疗服务,我更倾向于投产品。在于中国本身的医疗体系,服务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并且患者形成习惯了廉价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民营体系在魏则西事件出了之前还挺好,我相信这个事件对以莆田系为代表的民营医疗体系已经是一个原则性的打击,中国人习惯为“硬东西”付钱,比如说电脑付钱,但是软件我们用盗版。第二点是医疗器械优先于药品。大概三年前,我们医疗器械基金做了一期,当时跟大家讲为什么我喜欢做器械,在过去几年器械的增速远高医药,这个是很现实的。另外一个,医药想创新不容易,比如像余总他们投开拓,这个公司的新药真的是很不错。但明确来讲,碰到这种药很难得。医疗器械的创新,是更靠谱的,所以我倾向于器械。说到器械我再详细一点,器械里一定是耗材优于设备,因为医疗设备是一买一清的,器械的盈利和业务稳定性一定不如耗材高。而高值耗材再细分一点,我倾向于三个大治疗领域,这个就说的很俗了,不外乎就是循环介入,骨科还有肿瘤,如果说把糖尿病单独拉开也行,因为糖尿病属于冠心病等危症,其主要并发症体现在血管方面,实际上你也可以归进去。在这几个领域,我自己觉得会出独角兽,像药物球囊这个余总他们也投了,我也投了一家。像骨科里面的陶瓷关节,全球就三家,中国有一家,再比如说糖尿病将来的贴附式胰岛素泵,这都是可能出独角兽的地方。总而言之,我的投资方向可能更偏产品领域的。

  吴智勇:我也是投资人,因为我做早期,一年看数千个商业计划书,看很多项目,我对这块也投了几个医疗健康项目,我还蛮认同服务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现有医疗体制没有重大革新的情况下,很多服务包括问诊、医患沟通,包括各种各样的东西,它如果不到有革命性变化的程度,一到需要找医疗资源的时候,在现状下很有限,很难拿得到的情况下,这个服务就很难有革命性的改变。在一些其他领域做一些医疗数据,反而会有些机会。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因为我知道仙瞳确实是一帮科学家在做投资,我也知道他们在美国也做了一些,所以我想在您那边的经验分享来看,在中美医疗投资上,或者整个产业的投资上有什么不同,或者说你觉得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和方向吗?你们在美国投了一些企业,你们更加愿意投什么企业,或者在中国更加愿意投什么企业,有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还是说都一样?

  刘靖龙:我们仙瞳在北美的布局也是在2014年开始,要是谈经验,可能还谈不上。有一点感觉就是美国在真正的高端的技术上面,领先性跟国内来说差别还是比较大。当然美国的FDA的逻辑,从生物医药跟国内相比有一些不同,我们在北美的生物医药投资,一个是技术壁垒,技术领先性,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另外一个是看他的批药逻辑,最终通不通过,长达十年的研发最后临门一脚不能通过,这是很关键的。

  吴智勇:你们在那边也是投医药,有没有偏投服务什么的?

  刘靖龙:刚才这个话题我想补充一下,我跟张总的观点类同,因为体制、市场的秩序混乱,我们基本上是不碰服务领域的。在器械和生物制药这上面,比如说心血管,我们在重疾新的一些检测技术上面有一些布局,但是我认为在生物制药方面,这是未来很有潜力的方向,尽管它的风险也是偏大,但是它的投资回报也是巨大的。当然这个领域是在整个生命科技领域水最深,也是科技领域的皇冠,所以能碰这个领域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樊优先:这个其实我也可以补充一点,因为我个人也有和几个朋友投一个天使项目。蓝健的创始人是美国硅谷的一个连续创业者,前两次的创业都非常成功。这是第三次,我们朋友们一起投的都是圈子里的,我就想借这个例子,一方面说中美的差异,另外也想说像我们这些医疗不是很专业的人去投医疗,那就要想天使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看人,其实有很多偶然性! 你觉得基因研究,有很好的机会,市场非常需要,但是你遇不到合适的人,没有见到合适的项目也是没有用的。

  蓝健的创始人是美籍华人,他第三次创业,人非常优秀,他早就财务自由了,他做这个事情是为什么? 就是想让更多人受益,这是一个服务类的项目,一个远程重大疾病和运动损伤方面的康复,远程医疗康复它解决两个痛点,在国外或者国内,比如说脑瘫术后恢复,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待那么久。患者在医院把重要的阶段治好了之后,回去有一个很长的恢复期,在恢复期内,怎么样做才能最好的康复?这种慢性病、脑瘫或残疾等各种各样的疾病越来越多,对人民生活也好、对病人也好,对医生也好,就越来越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这个团队又下决心做这个事情,而且他团队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最大的康复医院里面的合伙人,就既能帮助医生又能帮助患者。它的研发的团队和产品制作目前还在硅谷,团队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也很高大上,一些康复视频直接是和斯坦福大学和著名明星球队合作拍摄。康复在美国市场需求很大,市场前景也很不错,现在要到中国市场来服务更大的人群。我们相信中国非常需要,那我们就帮他在中国落地。团队本身也很有资源,他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有个中国的合伙人,在江苏南京有公司、泰州有个止痛药的药厂,国内的合伙人有10几年医疗销售经验,还做过一个公司卖给了上海医药,在接地方面非常有能力,这个合伙人在蓝健这个项目上也再次合作,既是投钱的股东也是他的国内管理的合伙人,既有团队管理经验又有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有资源。

  吴智勇:因为类似的项目我看了很多,确实是有机会,因为做术后的管理确实是很大需求,但是确实也蛮难,如果说团队要落地的话,我估计可能你要给的帮助确实还不少。但是这个事情确实也是很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儿。

  樊优先:您说的非常对,他如果想在国内做,我们当时的判断他应该在美国先成功,因为他有很多经验,欧美康复也很需要,他有两部分,一个是重大疾病康复,一个是体育损伤康复,比如姚明的医生,NBA球队的医生,都非常的支持他,都直接参与康复视频的制作。

  吴智勇:我想再听听对刚才那个问题有没有什么补充,你们基金在细分领域中哪些是你们比较关注的点?

  张宏:我讲三点。第一点我纠正一下余总的一个说法,他说我们是投晚期的,可能我刚才表达的不太准确,其实我们是有专门的医药VC基金,但是这个VC基金可能不是从天使轮开始做,它是从A轮稍微后端一点开始做,还不能算做晚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非常赞同余总的一个看法,医药行业实际上在每一个点上都有机会存在,所以刚才我也讲到我们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布局,但是在这个产业链的布局选择上不是盲目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都有独角兽出现的机会,我们的任务就是选出这个独角兽来。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医疗行业抗周期性强,刚需一直是存在的,根据我们过往投资的历史, 2001年投的医药企业我们持有了14年之久,直到去年的时候,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在这14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加棒了两次,投了三轮,最早的一轮给我们带来90多倍的回报,这个行业的抗周期性高成长性显而易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要在不同的环节,我们用一双慧眼去选出优秀的赛手来,关键是看人、看团队。

  第三点,我不是太赞同刚才张可张总和刘总的部分观点,我不认为在医疗服务行业没有机会,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的投资是一定要走在别人前面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今天医疗服务行业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任何一次体制性变革的时候,才会带来真正的机会。像我们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的国企改革,带动了一批产业,也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今天中国还没有进行体制性改革的板块只有两个,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所以我们对医疗服务这个板块,还是重点关注的。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体制性的变革,可能不是我们能去改变的,但是我们如果看台湾的医改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诞生了优秀的民营医院,诞生了优秀的医院管理公司,对公立的医院提供服务管理和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所以我们认为在医疗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投资机构,要想去破题的话,重点关注三点,公平性、效率和质量。实际上这三点要真正实现,还是要靠医院的管理运营团队,通过合理的制度、管理体系使得医院真正能够建立起一种服务意识,真正有为病患去考虑的这样一种服务意识,那这样的医院,它应该是能够胜出的。

  所以大家可能在去选择医疗服务这个行业的时候,往往说宏观政策怎么怎么样,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或者我们能够选择的,是这样的一些机会。另外在民营医院这一点上,魏则西事件出来以后,对整个民营医院的格局会产生一次振荡,但我不认为魏则西事件之前民营医院就是好的,反而魏则西事件之后民营医院面临一次阵痛之后的重生,因为最近很多莆田系的医院希望出手,这就是格局振荡和行业洗牌的表现,我们认为在这个时点上,应该是优胜劣汰,优胜者胜出的机会。真正专业的医疗管理团队,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建立“人本位”管理理念,应该是去接管民营医院的好选手。有一批优秀的民营医院可以成为公立医院的补充,甚至某些专科领域和高端领域,有超过公立医院的可能性。我想我们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供大家探讨。

  吴智勇:其实我刚才为什么老是追问投资人对于一些新的投资方向不看好的点,问这个问题是想得到他们心目中的答案,其实这个答案也跟很多在座的做企业的人有关,如果你有类似的方向需要找投资,可能恰好跟他们是特别的符合。但是如果你的方向特别偏,也不代表没有机会。正好吻合的话,可能接下来做一些投资上的对接,就正好找我们几家投资机构比较好。

  余同乐:我觉得我们几个人的观点听起来好像有差异,但又几乎没有差异。比如说我说了全产业链上有很多的机会我们都在看,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好企业,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值得投,一定要有取舍。张总也说了,在看产品的时候,做了取舍,而且从结果上看我们又站到了一起,我投了创新药,也投了耗材。对于每个机构来说,它的取舍是不一样的,它的背景,它背后的资源是不同的。

  我在这样的场合不太愿意讲具体的案例,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在讲整个逻辑,所以我觉得都可以去做,细分上面我们有取舍,包括在服务上面也是这样,你看我们投了一些相对质量好一点的、体验好一点的这种服务,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服务可能更加集中在中立端,我们帮医院提高它的效率,不针对民营医院或公立医院,你在所有的领域里面去发现它的亮点,对医疗体系有推动的这些方面,去关注,去支持企业家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吴智勇:每个细分都有机会,把企业做好了才是根本。

  一晃半个小时过去了,一直把两位老总冷落在边上,我是一直想问的。刚才我看了你们的项目介绍,我一看确实很佩服,做的特别好,但是我也关注一个细节,因为我投互联网比较多,其实我发现你们都有做传统企业的,做医药、做麻醉、做糖尿病的东西,在什么都谈互联网加的情况下,你们也弄了一个互联网+,所以我想,我看了这么多互联网+的东西,做什么都互联网+。两位老总,从你们过去一两年做互联网加的经验来看,一定需要做互联网+吗?你的企业不是做药的吗?为什么一定要切入到问诊,好多的互联网+上面去,这块对你们有多么重要?或者说这块是为了做互联网+而做互联网+,而是真的对你的生态有帮助,能分享一下这个观点吗?我挺好奇的,因为我经常看到各种互联网+。

  孙彭生:我们主要是做中枢神经的药,在我们国家发烧、感冒了你说我到企业上班去了,至少我很希望领导知道我带病坚持工作,如果我焦虑或抑郁的话,我就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我有这个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们认为,我们搞一个好心情移动医疗把我们几十年有三万多精神病科的医生,和已经有抑郁的,或者担心有抑郁的,他不希望别人知道,通过这样一个好心情的平台,跟专家和医生来沟通,来判断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症,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得到很好的保持和恢复,我感觉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国家统计,已经有1600万的抑郁患者,90%都没有去看医生,他们不认为自己抑郁,他认为自己是内向,焦虑了暴躁了他也不认为自己抑郁,他只认为是性格的原因。其实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医生专业的方法,来治疗的。我们就做了一个好心情移动医疗。我认为未来国内的医疗,可能是这些投资的大佬们,因为真的说投资了或者说培养这样的天使基金,对这些初始的企业项目,他们一看就知道你这个小孩怎么样,可我看就不一定像他们看的这么准。但是我认为这个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然后在云上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线下的千千万万大数据,这一定是每个传统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这有可能是他的发展方向。

  我就想,如果这个移动医疗有三千万患者,有三万医生,这些患者和医生的数据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用很科学的算法放到云上以后,我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的数据很快的就能判断你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就像前段时间的阿尔法狗和韩国围棋大师下棋一样。如果未来互联网纵向垂直医疗做不好,不是我方向错了,而是我能力有限,我没有做好。

  吴智勇:我想先请吴总谈一谈您和互联网+。

  吴世斌:去年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的思想就是,互联网会不会颠覆我们医药行业,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只能颠覆一个模式,不能颠覆一个行业。在我们万邦体系的战略思想不是叫互联网+,是叫+互联网,我们传统行业,应该把互联网的一些东西加进去,这是我们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看你做的什么内容,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医药。但是从国家政策上,你根本无法得知,上个月我在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到底OTC药现在是互联网上可以买到处方药吗?这个政策不知道未来是开放处方药还是什么,过快的走有可能你步子迈大了会出问题,所以要密切关注政策,但是无论怎么样,你想做OTC,我们定位于慢性病,互联网+上一定有好处,所以我们现在开发很多APP,大家有病的时候,特别是90后、80后得了什么问题,用什么药。魏则西事件出来以后,大家逐渐的不信任了,万邦做糖尿病,做的类风湿,我们都是专业医生,把这个APP做出来之后,让加入的病友信任,这样对产品、对品牌的影响就很好,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加上互联网的技术。

  第二个要加上的就是大数据,现在医药行业我们都知道,药企太多了,大数据如果能够加上,对我们医药行业的研发、市场定位,包括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作为医药行业,虽然是做产品研发包括生产、销售,好像是很传统,但是如果不用互联网的技术,早晚会淘汰。

  吴智勇: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自己企业内在的基因,像您这样相对传统的企业,不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创业型的来做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你们有没有遇到一些团队性难题,甚至股权激励难题,互联网思维的难题,这些有吗?

  吴世斌:我们现在单独成立一个公司,成立完之后告诉他们,我们先投入一部分资金,将来你要成独角兽,要独立出去。他只帮我们做“+”。但是从现在看自己做一个平台烧不起钱。京东做药店配送一年大概烧两个亿,哪个企业烧的起?

  孙彭生:实际上我们也做了,没什么进展,后来我们在北京找了一个团队,我们也是面试了几次,我认为两个标准最重要。第一,这个团队的一把手要有经验,要有创业的精神,他做好后我相信他。第二,这个一把手要能凝聚人心,现在看这个团队做的还是不错的。我们认为到2018年或2019年就能把这个团队独立。我这种思维是做不好的,一定要用年轻人,不要看80后、90后贪玩,可不能小看他们。

  吴智勇:我们投了很多互联网的创业企业跟医疗健康相关的,今天时间关系我们也不能再去展开了,虽然我有很多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一晃45分钟过去了,所以今天这个小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

本文来源:http://m.uppz.cn/news/7776.html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18中报预增股】锂电股中报集体"飘红" 锂价静待政策落地
下一篇:二季度货币基金|二季度基金新进股涨势惹眼 最大涨幅逾两倍
Copyright 优品配资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